当前位置:首页 > 缅怀资讯 > 往事缅怀 >

历史今日人物:中华星发现者张钰哲、巨型机之父慈云桂

发布日期:2021-07-23 10:37:00  浏览次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寻梦环游记》,这是一个很温馨治愈的故事,让人重新定义死亡的含义。同时也不禁想到,当自己去世之后的若干年,会不会被人遗忘?很多影视作品中,都会看到这样的剧情,角色的亲人去世的时候都会说死后ta会化作星星,在天上陪着ta,只要ta抬头就能看见。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我们却知道这是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有的会化作星星陪伴我们,有的会成为数据永远保存在我们的手机电脑中,不管是哪一种,都是我们记住某个人的方式,让ta不会被遗忘,因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今天小编要带大家缅怀的两位名人是中华星发现者张钰哲和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他们伟大而又低调的一生。

 

【人物介绍】

 

张钰哲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现第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1941年,中国境内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是他组织拍摄的;他第一次提出通过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 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Chang)。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

 

张珏哲

 

张钰哲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工作,他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他和他的助手们一起共获得8000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并先后发现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发表过近60篇观测和研究的学术论文。

 

199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为张钰哲头像,以纪念这位对祖国天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

 

张珏哲纪念邮票

 

张钰哲故居位于福州市法海路芙蓉弄,1992年11月,鼓楼区政府在故居门口立碑,注明其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月球上一撞击坑被命名为张钰哲。

 

慈云桂

慈云桂(1917年4月5日—1990年7月21日),安徽桐城人,电子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慈云桂于1935年毕业于安徽省桐城中学;194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46年1月至7月被选派赴英国考察雷达技术,8月分配到已迁回北平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无线电实验室的创建;1946年—195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1953年任雷达通信系副主任;1955年—196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1966年—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教授;1970年—1978年任长沙工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0年7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慈云桂传》

 

慈云桂长期从事无线电通讯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专用数字计算机样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441B—I型、441B-Ⅱ型、441B-Ⅲ型大中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

 

1990年8月24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降重的慈云桂遗体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聂荣臻、刘华清、张爱萍等送了花圈,宋健、钱学森等参加了告别仪式。

 

1990年10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人工智能工具国际会议上,第一项议程临时改为:向世界著名的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慈云桂教授肃立默哀。

 

1995年,国防科技大学为纪念慈云桂的业绩设立了“慈云桂计算机科技奖金”。

 

慈云桂铜像

 

2012年4月5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隆重纪念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主要创始人、国防科大计算机系首任主任、银河计算机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教授诞辰95周年,并举行铜像揭幕仪式 。

 

今天的历史今日人物介绍就到这里了,大家还记得历史上的今天有哪些名人伟人呢?欢迎大家留言补充,让我们一起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