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丨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只为以身许国
发布日期:2021-12-10 16:32:28 浏览次数:
我们总以为英雄一定是迎光而立,生于乱世,但英雄不一定是站在光里的。他们是光的代名词,在国家危难之际,有人奔赴前线上阵杀敌,有人身居后方主持一切,也有人隐姓埋名科技救国,他们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学习的标杆,他们更是国家和人民的英雄!而王淦昌就是其中一位英雄——隐姓埋名17年,只为以身许国。
在诺贝尔奖中,中国籍的获奖者只有三位,但这其中却没有王淦昌先生的名字。王淦昌一生献身国家科研事业,为了事业隐姓埋名,他所作出的功绩不仅仅是一个诺贝尔奖就能体现的,诺贝尔奖的重量于他来说还是太轻了。有人评价说,任何人哪怕做出王淦昌先生成就中的任何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历程中名垂青史,事实也是如此。
王淦昌出生于1907年,那个时候的中国还处于弱势地位,列强纷争,受难的中国民众,这些深深的刻在王淦昌的脑海里,所谓“弱国无外交”,那是的王淦昌便暗暗发誓,要为国家之崛起而奋斗,一定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于是他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用先进的科技来武装国家。
在他23岁那年,王淦昌踏上了出国求学的道路,在德国的柏林大学,师从著名的女科学家迈特纳,从事关于放射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他博士毕业后,他拒绝了导师好友的挽留,回国效力,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到国家的王淦昌在面对国家不太理想的物理研究条件时,他决心培养优秀的人才,在他的研究和教学下,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物理人才,比如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李政道。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为躲避战乱,浙江大学不断搬迁,王淦昌也只能跟随学校一路西迁。在颠沛流离的西迁途中,没有合适的实验器材,没有固定的实验场所,甚至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但王淦昌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科研事业,向着物理世界不懈探索。
隐姓埋名17年,只为以身许国。在他正式受命主管中国核武器的试验研究工作时,王淦昌这个名字也随着这份工作而被掩埋,化名为“王京”,毅然进入了位于渺无人烟的青海草原上的中国原子弹试验基地进行工作,这一去就是17年。17年的时光,甚至连家人都不曾知道他的工作,只能通过书信来保持联系。王淦昌在基地的年龄是最大的,但是他却没有松懈自己的事业,他抗住了高原沙漠的艰苦条件,每次试验都是亲力亲为,经常工作到深夜,这份热情甚至感染了 基地的工人们,在基地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冲天的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一声巨响,撼天动地,同时也震惊了世界。而这声巨响的背后,离不开的是王淦昌先生日以继夜的科研精神,以及基地工作者们辛勤努力的奋斗,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国的核武器事业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和成功!
虽然王淦昌先生遗憾地错过了三次诺贝尔奖,但是他却没有后悔,他甘心为国家隐姓埋名,他淡泊名利,他的眼里是事业,心里是国家。人生短短几十年,王淦昌先生却一直在发光发热,无所谓热爱,只要国家需要,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以身许国,科研救国,两弹元勋,国士无双!
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先生,向他致敬,国之英雄,无所谓姓名,无所谓功名,只在乎人民所望,国家所需!这便是人民和国家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