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音敲金戛玉,扮相潇洒出尘—缅怀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
发布日期:2021-12-16 15:59:34 浏览次数:
在我国的国粹文化中,京剧是不可或缺的。如今,爱听戏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更多的新一代京剧力量出现,让京剧被更多的国人知道,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京剧,甚至让京剧走向世界舞台!
在京剧表演艺术家里,最让大家熟悉的当属梅兰芳,也是“梅派”的代表之一,更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先生的经典自是无法超越,但在京剧艺术家里,还有一位也是名角儿,是除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外,在京剧老生行中,几于无人能及。
嗓音敲金戛玉,扮相潇洒出尘,他是京剧“马派”创始人,为世人留下众多经典剧目和宝贵文化遗产——他就是“须生泰斗”马连良。
马连良是出生于北京的回族人,他的父亲是开茶馆的小老板,时值京剧盛行,马连良的父亲是个戏迷,因条件便利,经常会在茶馆办票房,请一些票友前来唱戏,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马连良,耳濡目染,也成了一位小戏迷,嘴里会经常哼哼唧唧。在他8岁那年,他的父亲决定送他去“入科”,之后,马连良便成为了“喜连成”科班的学生。
想必大家都看过霸王别姬,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个时候科班学艺并不好受,可以用非常苦来形容。早晨6点起床练功,然后吊嗓子学戏,午饭后有演出的排队上戏园子,没有戏份的继续学戏练功,直到晚上到10点才睡觉。日复一日,相当枯燥,不过,也只有这样的底子,才可能在日后竞争激烈的舞台上站住脚。而在这种严苛的训练环境,也为马连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在科班之中出类拔萃的小童伶。
在科班学习一年后,马连良获得了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也正是这次配戏,让马连良赢得了大师们的交口称赞,认定他将来必会成为一个“角儿”。
在他16岁那年,在科班学了8年的马连良,出科了。出科之后的马连良随着三叔马昆山到了福州,在这里搭班演出一年,这一年马连良岁唱红了福州,但却觉得自己功力不足,决定二次坐科,而他也成为了京剧历史上第一个二次坐科的艺术家。
在重新坐科期间,马连良特别向叶春善学习了“末生”,尤其在念白上下了狠功夫,他时刻不忘广学博览、博采众长。他原本学谭派,却把当时许多流派融于一炉,为今后树立马派一帜,奠定了扎实基础。
1921年底,马连良再次出科,开始走南闯北,先后搭过沈华轩的临时班,尚小云的玉华社,俞振亭的双庆社,朱琴心的和胜社、协和社。这几年中,马连良两次南下上海,特别是与周信芳在老天蟾舞台的合作,轰动上海,把观众迷得如痴如醉。这是“南麒北马”的第一次合作。
此后,马连良的成角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他天资聪颖,又颇有天赋,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成为名角儿是必然的。且经马连良改编过的戏不计其数,至今,许多戏都是京剧名家、戏迷们的保留节目。他对京剧的普及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之后,马连良还成立“马派”,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宣扬“抵抗到底不投降”的马派名剧《苏武牧羊》,正好契合了时代脉搏,表达了观众的心声,也恰恰反映了马连良命名扶风社的真正含义:扶持正气之风,演出君子之剧。
但天不遂人愿,这位天资聪颖的名角儿自日军侵华战争便开始不顺,虽在几番波折之后,迎来了抗战胜利,也避过了种种危机,却没有躲过“文革”的迫害。
因出演了《海瑞罢官》的马连良受到了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被反动派拖上了大批斗的舞台,被迫在牛棚进行屈辱表演,家里也被红卫兵洗劫一空,曾经走到哪儿都是八面威风、前呼后拥的“马三爷”,如今却狼狈如一老乞儿。手拄拐杖,蓬头垢面,目光黯淡,半年多时间,“文革”带给马连良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这些折磨让他愤恨成疾,在1966年12月16日含冤去世,终年66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马连良得到平反昭雪。《海瑞罢官》的冤案也得到平反,这个戏还由北京京剧院重新搬上舞台,焕发出了璀璨的光彩!
马连良的一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年少成名,却生不逢时。但他对于中国京剧艺术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否认的,正是因为有这些先辈的传承,京剧才能成为国粹得以延续至今。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马派”创始人——马连良先生,传承国粹,传承中华文化,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不负前人,不负经典!
上一篇:真实的写作人——沙汀